4月22日,在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北京互聯網法院圍繞“以綠色訴訟促綠色發展”主題,在線“云”召開了涉網絡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情況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會依托云平臺視頻會議系統在線舉行,同時進行網絡直播,實現了觀摩發布、提問互動的全流程在線。發布會由審管辦(研究室)主任孫銘溪主持,綜合審判一庭庭長盧正新在線介紹涉網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情況,綜合審判二庭副庭長張連勇發布十起典型案例。
互聯網時代,創新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原動力。北京互聯網法院在涉網絡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努力推動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
發布會上,盧正新法官介紹了北京互聯網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審理情況、科技賦能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模式以及網絡知識產權審判規則總結等內容。他表示,北京互聯網法院自成立以來,秉持適度保護、鼓勵創作、技術中立的裁判理念,堅持權利法定與權益保障并重的基本原則,以“綠色訴訟”助力涉網知識產權維權,以“綠色發展”促進涉網知識產權治理,為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未來,北京互聯網法院將繼續遵循綠色發展理念,不斷開放思維,進一步完善符合互聯網時代人民司法需求的在線訴訟機制,不斷深耕實踐,總結提煉符合互聯網發展規律的裁判規則,努力構建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的綠色生態,為營造綠意盎然、清朗有序的網絡空間持續貢獻力量。
隨后張連勇法官在線發布十起典型案例,這些案例認定了具有獨創性的百科詞條屬于作品,未經許可“聽音識劇”APP提供作品構成侵權,為“陪看”提供影視作品及回看服務構成侵權,明確了體現獨創性的延時攝影應作為類電作品予以保護,在網絡上介紹作品時應對作品權屬進行合理審查,合法受讓在先域名對在后注冊的相同商標不構成侵權,提供網盤資源分享鏈接的搜索服務構成幫助侵權等。
最后,與會記者分別就自媒體圖片使用注意事項、內容創作者維權渠道、新類型客體認定標準、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標準以及疫情后知識產權保護趨勢預判等問題進行提問,張連勇法官、朱閣法官等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
此次新聞發布會邀請到15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在線參與,來自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法制日報、《中國審判》雜志、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等近20家中央及首都媒體線上參與報道。發布會在北京互聯網法院與北京青年報官方微博、頭條號以及央視頻APP、北京時間APP、北京頭條APP等平臺同步直播,在線直播累計觀看人次近60萬,取得良好宣傳效果。會后,人大代表評論:“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應用司法區塊鏈技術、提煉裁判規則等方式,不斷加大涉網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非常值得肯定。”
來源:北京互聯網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