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亚洲一区二区-在线亚洲一区-在线亚洲小视频-在线亚洲网站-久热综合-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登錄成功

一鍵認證

我的法院人身份

優秀的法官都在這兒
登錄成功

認證法院人身份

加入書香法院

我不是法院人

庭內賬號同步成功

已完成法院人身份認證

  • 知道了
  • 查看個人中心

庭內賬號同步中

可以先瀏覽其他內容

隱藏同步進度
如有頁面音視頻無法播放的情況,請更換谷歌瀏覽器點此下載
  • 全部
  • 詞條
  • 案例
  • 法律法規
  • 期刊
  • 圖書

控制義務與《侵權責任法》

  • 期刊名稱:《法律適用》

控制義務與《侵權責任法》

繆勁翔;陳小紅
北京大學;北京市延慶縣人民法院
民法研究者傾向從責任構成的角度研究《侵權責任法》,但沒有進一步分析侵權責任構成背后隱藏的各種關系。本文試圖從人與人及人與物之間的控制關系入手,分析侵權責任的基礎,并從中衍生出控制義務理論—誰控制,誰負責。該歸責理論雖不成熟,但將利于當前的司法實踐,亦可促進對《侵權責任法》的學習與交流。

  一、侵權責任的基礎

侵權責任法的調整范圍極為廣泛,因為近乎所有形式的人類活動,如駕車、從事商務、言談、寫作、擁有或使用動產及不動產、性行為等,均可產生損害,并由此導致侵權責任。因此,侵權責任的多樣化,可能要比運用一般原則更容易接近正義。[1]盡管如此,法律理論界和實務界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侵權責任法一般原則的研究,侵權責任法更是明確確立了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基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及無過錯責任原則。立法者將過錯推定原則作為一個獨立的歸責原則,使受害人處于有利的訴訟地位,切實保護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過錯推定原則仍然是過錯責任原則,[2]侵權責任法將它們作為同一條不同的兩款予以確立。同樣,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都從責任構成的角度確立了侵權責任法的基本原則。但有無過錯畢竟只是人的主觀思想狀態,[3]不是繽紛復雜的侵權行為產生的基礎或根源。故筆者認為,若結合侵權責任構成,再從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角度闡明侵權責任基礎,將會澄清侵權責任理論的重重迷霧,也將利于司法實踐。

  美國學者沃倫·A·西維教授在1942年提出了侵權的三種責任基礎:基于牽連關系的責任、基于占有或控制的義務、基于活動產生的責任。[4]該理論對今日的侵權責任法研究仍具有借鑒意義。不過,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法律雖需穩定但不能固步自封。例如,隨著社會的發展,雇員與雇主之間已逐漸從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雇主主要履行對雇員的選任、指揮、制約等義務,監督或控制雇員的行為,不讓其任意活動或超出范圍。因此,再將這種雇傭關系視為牽連關系或人身依附關系有些不合時宜,故筆者將基于人身依附關系產生的責任嚴格定義在監護人責任的范圍內,不包括沃倫·A·西維提出的承運人保護乘客的義務,師傅保護學徒的義務等。沃倫·A·西維提及的控制對象主要為物,在今天看來,也顯得有些狹隘。如今,控制的對象不僅包括物,還有人身(包括行為人自身的身體狀況)。另外,三種責任基礎的劃分采用的是相對確定的標準,它們之間以及責任基礎與責任構成之間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線。例如,某人在道路上駕車,過失將他人撞傷。他承擔侵權責任的基礎究竟是基于占有、控制車輛產生的義務,還是駕車的行為難以說清。故在法國民法中有“物的行為”的概念,認為只要處于人“管理”下的物而造成他人損害的,均可視為物的行為致人損害,都可依《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的規定適用過錯責任推定原則。在適用此推定時,法律并不區分引起損害的物是否是由人手所發動的物,是否是內在結構或性質有瑕疵的物,或是否是容易引起損害的物。[5]從這個意義上說,物的行為產生的責任更接近基于控制物件產生的責任。

  一般來說,基于人身依附關系產生的是監護人責任,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基于活動產生的是行為人的自己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基于控制或占有關系產生的控制責任,則可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及無過錯責任原則中的任何一種。本文討論的重點正是控制義務,它的影響范圍如此廣泛,以至可以概括出控制義務自身的歸責原則—誰控制,誰負責。

  二、控制義務的法律屬性

 ?。ㄒ唬┛刂频亩x及控制對象

  控制,法律含義指:施加力量或影響,以及約束、管理、規制。[6]通常會被釋義為: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動或越出范圍,操縱;使處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響之下。[7]筆者認為,在控制責任中,控制應作廣義的解釋,控制的對象包括人力可及并已施加相當程度的影響、管理或制約的人身(包括行為人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物,但不包括人的心理、意志、名譽等精神因素。盡管《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3條規定了暫時喪失心智損害責任,但應對該條作出適當解釋,暫時沒有意識、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的是行為人失控的人身(失控的人身有如失控的汽車),而不是行為人失控的意志。因為失控的意志本身并不會導致損害,一個人可以把自己弄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甚至可以把自己折磨得精神失常,只要他沒有打人、罵人或砸東西等行為,一般也就不具有人身危險性,亦不會產生侵權責任。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解釋,是因為如果把控制的對象擴大到人的精神意志,那么行為人一切故意或過失侵權行為均可歸根于控制責任。如,一個人基于義憤殺人,可歸因于行為人沒有成功控制住自己的憤怒;一個人過失致人死亡,可歸因于行為人在控制自己意志方面存在疏忽。這樣,控制責任幾乎涵蓋了全部侵權責任的范圍,從而使控制義務本身變得毫無意義。由此控制對象應包括如下內容。第一,物。無論是常用物還是高度危險物,靜態物還是動態物,有體物還是無體物,瑕疵物還是非瑕疵物,也不管是動物、植物、微生物還是無生命物,自然物還是人工物,只要人力可及并已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均可成為控制的對象。第二,人身。作為控制對象的人身包括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還包括行為人自身的身體狀況。

 ?。ǘ┛刂曝熑蔚臉嫵梢?br>
  1.控制人與控制對象之間形成控制關系

  控制能力本身并不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基礎,有能力阻止災難發生和不運用(甚至是故意不運用)此種能力之人對所產生的損害不承擔責任。[8]因為控制者必須要與控制對象形成控制關系,產生控制義務,違背控制義務才可能導致侵權責任。如,某人見到鄰居家小孩落水而不去救助,甚至在主觀上希望他被淹死,即便該小孩果真被淹死,某人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只要他沒有阻止他人救助或為救助設置障礙;如果是某人帶鄰居家小孩出去游玩,小孩不慎落水,他卻不去救助,則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為基于先前的行為,他與小孩之間形成了控制關系,有了控制或保護小孩的義務。

  同樣,基于控制人與控制對象的合二為一,人們有義務控制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某人身患傳染病,就應當告誡他人遠離自己或采取自行隔離措施;又如某人大量飲酒,就不應當再去駕車。

  2.控制是排他的或相對封閉的

  在某一具體的時刻、地點,某人或某物只可能處在某一人或某一組織的實際控制下(少數情況下存在數人的聯合控制,聯合控制作為一個整體仍具有排他性)。控制的排他性越強,則責任越明確。如依據《法國民法典》第1385條規定,承擔責任的人是動物的所有權人或動物的使用人。對于同一損害事故,要么由動物的所有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要么由動物的使用人承擔侵權責任,受害人不能同時要求動物的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承擔責任,因為在某一具體的時刻,致害動物只可能處在所有人或使用人之一的實際控制下。又如,某人在一個開放的社區被一只流浪狗咬傷,他不能將該社區的所有社員告上法院。因為無法找到流浪狗的真正主人,將無法追究責任。也就是說對該狗的控制不具有排他性,無法適用“誰控制,誰負責”原則。

  盡管《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中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的侵權人,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該條的確立是立法妥協的結果,解決了長期困擾司法實踐的難題。它的確立只是基于特殊的考量,稍稍突破了嚴格意義上的控制排他性,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筆者認為,最好能確定到某一具體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而不是承擔賠償責任。該條的適用只能依據法律的明文規定,嚴禁類推或做擴大解釋。如,在群眾性活動中被他人從人群中拋擲的物品砸傷而無法確定侵權人時,被侵權人不能依據這條主張由參加活動的所有可能侵權的人承擔賠償責任。又如,在道路上被機動車撞傷而無法確定具體的加害車輛時,被侵權人亦不能主張由當時所有經過的可能加害的車輛承擔賠償責任。[9]

  3.控制對象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聯系

  控制對象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具有某種特定的聯系,即損害事實必須是控制對象引起的。若無此聯系,則不存在控制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此種聯系不同于侵權責任構成中的因果關系。責任構成中的因果關系,可由原告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也可是法律推定。但控制對象與損害事實之間的特定聯系,只能由原告方提供證據證明或被告方自認,不存在舉證責任倒置的問題。

 ?。ㄈ┏袚謾嘭熑蔚目刂菩螒B

  1.有效控制。在某些情況下,控制人主觀上不存在任何過錯,客觀上對控制對象施加了全面有效的控制,也可能要承擔侵權責任。如,《侵權責任法》第70條規定了民用核設施致害責任。盡管核電廠發生嚴重事故的頻率極低,但是一旦發生核事故,后果將極其嚴重。因此,對于民用核設施發生事故的致害責任,實行無過錯原則,只有在能夠證明損害是戰爭等情形或者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可以不承擔責任。

  2.不當控制或不法控制。這是最常見、最主要的需承擔侵權責任的控制形態,通常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如,《侵權責任法》第75條規定非法占有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非法占有人承擔侵權責任,這屬于典型的需承擔侵權責任的不法控制形態。

  3.脫離控制??刂迫嘶诟鞣N原因(不包括合法轉移控制)失去了對控制對象的控制,造成損害的,亦可能要承擔侵權責任。如,依據《侵權責任法》第82條規定,脫離控制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原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因為無論是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遺棄動物,還是由于動物逃逸而脫離了控制,均可歸因于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沒有盡到控制義務,增加了動物對人類的危險性,如果造成他人損害,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4.已著手但沒來得及實施有效控制,也是可能要承擔侵權責任的控制形態之一。如,某工廠新招錄了一批工人,在工廠有機會作出指示、培訓之前,其中一名工人便因不當操作造成他人損害,則該工廠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基于控制人應對他所控制之人或物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亦即是說,一經占有或控制,控制關系就已形成。至于控制時間長短、控制程度大小在所不問。不過存在以下兩種情況,不需要承擔控制責任。(1)僅是預期控制、意圖控制或承諾控制時,行為人無需承擔侵權責。因為這些僅是控制的預期或意愿,行為人只是一個潛在的或可能的控制人,他與控制對象之間并沒有形成控制關系。即便控制對象造成了他人損害,也不應由他來承擔侵權責任。如,某人在寵物市場相中了一條名犬,決意購買,并履行了交付現金的義務。就在賣方把該名犬從籠中牽出,即將交付給買方之時,該犬突然掙脫鐵鏈沖向人群,連咬數人。那么,該案中應由賣方承擔侵權責任而非買方。(2)已轉移控制的,原控制人不需要承擔控制責任。一般情況下,控制對象一經轉移,控制關系隨之轉移。但也存在著以下兩點例外。第一,控制關系的非法轉移或不當轉移例外。在此情況下,通常由不當轉移或不法轉移控制的雙方承擔連帶責任。如《侵權責任法》第51條規定了以買賣等方式轉讓拼裝的或者已經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a href="javascript:void(0);" fid="A190564" tiao="0" class="flink">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拼裝機動車,國家實行機動車的強制報廢制度。拼裝機動車或者使用已經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其行為本身即為違法,再去轉移這種非法的控制關系則不可能合法。故原控制人不能脫離與控制對象之間的控制關系,若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應與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第二,控制義務的遞延例外。遞延,傳遞、延續之意。在某些情況下,控制對象已經轉移,但原控制人的控制義務卻由于特定的原因仍在延續。如,《侵權責任法》第46條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后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采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又如,德國民法的第836條第2款規定:(建筑物或其他附著在土地上的工作物)倒塌或脫落是在土地的前占有人的占有結束后1以年內發生的,土地的前占有人就損害負責任,但前占有人在其占有期間盡了交易上必要的注意,或后占有人本可因盡此注意而避開的危險除外。[10]

  三、控制義務在《侵權責任法》條文中的體現

 ?。ㄒ唬┛刂屏x務在責任主體特殊規定中的體現

  1.監護人責任。兩大法系的很多國家,均把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義務當成一種控制義務。如,根據法國現行民法典第1384條的規定,行為人就第三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是特定的、具體的,包括父母就其未成年子女實施的侵權行為對他人承擔的侵權責任;根據英美法系國家傳統侵權法的規則,行為人就第三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承擔特定侵權責任的情形中包括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承擔的控制義務;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2條亦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毫無疑問,監護義務是一種控制義務。但如果將監護義務和控制義務加以區分,將會使責任主體研究更加嚴密。主要原因有兩點:(1)監護是種人身依附性極強的控制,是全方位的監管,是較高層次的照顧,一般是法定、不可選擇的,這同一般的控制義務存在著明顯的不同;(2)監護義務與控制義務相區分,可以解決理論上的難題。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致人損害,校方無過錯,監護人也沒有過錯。那么究竟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呢?如果把監護人義務與一般控制義務等同,我們將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為什么由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來承擔侵權責任。

  2.暫時喪失心智損害責任?!?a href="javascript:void(0);" fid="A190513" tiao="0" class="flink">侵權責任法》第33條規定了暫時喪失心智損害責任。如前所述,暫時沒有意識、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的是行為人失控的人身,而不是行為人失控的意志。基于控制人與控制對象的同一,應由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

  同時,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當注意以下三點。第一,侵權人只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應由其監護人承擔責任。第二,侵權人暫時喪失心智是由于自己的過錯所致,而對因醉酒、濫用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實行過錯推定原則。第三,如果行為人沒有過錯,應當按照公平原則,依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予以補償。

  3用人者責任。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35條規定,用人者責任包括用人單位責任、勞務派遣責任和個人勞務責任,用人者責任實際上還包括醫療機構對醫療人員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用人者責任是典型的替代責任,它建立在行為人承擔的控制義務基礎上。兩大法系的理論學說和司法判例均認為,決定一個人是不是雇主而另外一個人是不是雇員可依據控制標準。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進行控制時,控制人是雇主,被控制的人是雇員。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將用人者責任作了區分,其中對用人單位適用無過錯責任,即用人單位不能通過證明自身沒有監管或選任過失而免責,也不可利用單位的內部規定或禁令進行抗辯;勞務派遣的主要特點是員工的雇傭和使用相分離。依據“誰控制,誰負責”的原則,應當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因為它才對工作人員實施實際控制。勞務派遣單位如有過錯,則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個人之間形成的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這也符合控制義務理論。但司法實踐中將會遇到以下難題:如何認定個人之間形成了勞務關系?筆者認為,可借鑒美國的相關標準,看一方能否從細節上對另一方實施了實質性控制。[11]如果可以,則形成勞務關系。反之,一方只能對另一方實施一般性的指揮、約束,則不構成勞務關系,如承攬合同雙方或運輸合同雙方不構成勞務關系。

  在審理此類案件還應注意另一個問題:受害的第三方是否只能要求用人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與雇主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在用人單位已名存實亡或個人雇主已喪失清償債務能力時,應當允許第三方直接要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雇員承擔賠償責任。

  4.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a href="javascript:void(0);" fid="A190513" tiao="0" class="flink">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在一定條件下,網絡服務提供者就其網絡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損害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第三人在通過其網絡對他人實施侵權行為,他們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阻止第三人利用其網絡對他人實施侵權行為。否則,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對其網絡的控制上存在過失,應當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被侵權者相關通知后沒有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擴大的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5.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a href="javascript:void(0);" fid="A190513" tiao="0" class="flink">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筆者認為安全保障義務是種混合控制義務,它的控制對象既有人身也包括物,即上述主體應當在合理的范圍內保護他人不受其提供的物品或第三人的侵害。但審判人員常對安全保障義務的把握感到困難,本文在此作出簡單的說明,筆者結合相關理論和實踐,認為安全保障義務人的侵權責任可分為有無第三人介入這兩類。(1)沒有第三人介入時,由上述主體排他控制的場所、設施、服務等致人損害的,一般應由其承擔全部的侵權責任。如某人到某餐廳就餐,踩到沾滿油膩的光滑地板而摔倒受傷;某人去某賓館投宿,洗澡時卻因電洗浴器不合格而觸電身亡,則餐廳或賓館應承擔全部侵權責任。因為沒有第三人介入時,安全保障義務人有較強的控制能力,負有較高的控制義務。(2)存在第三人介入并造成他人傷害時,上述主體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即只有在無法找到第三人或第三人無力全部賠償時,受害人才可以要求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但不能要求其承擔全部責任。因為在第三人介入的情況下,由于第三人的不確定性導致安全保障義務人對第三人的控制能力明顯較弱,如要求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全部責任明顯不合理。換句話說,即便安全保障義務人存在著重大過失,但過失本身并不會造成傷害,保障過失與第三人的侵權行為結合才導致了受害人的損失,而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才是造成損害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二)控制義務在特殊侵權責任規定中的體現

  1.產品責任與環境污染責任。產品和環境污染幾乎都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它們都與(產品)生產者相關。生產者生產出產品后將其投放市場,并最終進入消費者手中。同時,生產者還制造了大量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被排放出來后,進入了人類的生存空間??梢哉f,生產者在為人類生活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制造了無數悲慘的命運,甚至會使整個人類遭受滅頂之災。因此,生產者在享受巨大營業利潤的同時,有義務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對產品進行全程控制。在以產品為核心的控制鏈中,生產者始終居第一位是起著支配作用的、最活躍的因素。他不僅要對進入流通領域(包括倉儲者、運輸者、銷售者等)的產品進行控制,還要對進人消費者手中的產品所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甚至可以反向延伸到產品生產之前,對獨立的設計、研發缺陷承擔責任。

  在產品責任中,銷售者是僅次于生產者的另一個活躍因素,他與消費者直接相關。因此《侵權責任法》讓他們負擔了較強的控制義務。他們除了同倉儲者、運輸者一樣要承擔過錯責任外,《侵權責任法》還規定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銷售者應承擔侵權責任;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由于生產者同時開啟了便捷與麻煩之門,制造了幸運與不幸的根源。因此,法律規定生產者對產品和環境污染都要承擔無過錯責任?!?a href="javascript:void(0);" fid="A190513" tiao="0" class="flink">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因環境污染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顯而易見,生產者是主要的污染者,也是環境污染責任的主要承擔者。

  2.物件損害責任與飼養動物損害責任。野生動物因不符合控制的排他性要求,《侵權責任法》不予調整)的控制人為一般主體,物件損害責任與飼養動物致人損害責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侵權責任法》中規定物件損害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由于某物件是在某人(組織)的排他控制下,一般不會無緣無故地致人損害。如果該物發生了致人損害的結果,即可推定控制人存在控制過失,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a href="javascript:void(0);" fid="A190513" tiao="0" class="flink">侵權責任法》對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情形作了明確的區分。其中第78條規定了飼養動物損害責任的一般條款,確立了飼養動物致人損害基本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原則。第81條規定動物園的動物致人損害的歸責原則為過錯推定原則,這可看成飼養動物侵權適用無過錯原則的例外。第79條規定,未對動物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形屬于不當控制;第80條規定,禁止飼養的危險動物致人損害的情形屬于典型的不法控制;第82條規定,遺棄、逃逸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致人損害的屬于應承擔侵權責任的脫離控制形態。

  《侵權責任法》第78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那么,在司法實踐中既存在所有人又有管理人時,究竟該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值得探討。動物管理人是指對動物進行實際控制和管束的人。當存在動物管理人時,也就是說動物的飼養人與管理人不是同一人時,控制動物的義務已有飼養人轉至管理人。依據“誰控制,誰負責”原則,受害方不能要求動物飼養人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答案似乎很明確應由管理人承擔責任??伞?a href="javascript:void(0);" fid="A190513" tiao="0" class="flink">侵權責任法》第78條的立法本意是不是為了充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尊重其選擇偏好或實際需要,讓受害者自行做出選擇?這需要進一步明確。

  3.高度危險責任。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種嚴格的無過錯責任,一般免責條款并不適用,只有極少數情況如受害人故意、不可抗力等,高度危險物的控制人或作業人才可以不承擔責任。從物件損害責任到飼養動物損害責任再到高度危險責任,控制對象的危險性成遞增趨勢,控制人的控制義務、注意要求也隨之增強,控制人承擔的侵權責任也從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到無過錯原則再到嚴格的無過錯責任。正是由于高度危險物具有高度危險性,它不能為一般主體所控制。在轉移控制時,所有人負有高度的注意、警示等義務。所以當高度危險物的所有人不當地將高度危險物交由他人管理,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當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證明對防止他人非法占有(高度危險物)盡到充分控制義務的,應當與非法占有人承擔連帶責任。

  4.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當原控制人將控制對象轉移,即控制對象處在實際控制人的控制下而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由實際控制人承擔侵權責任。該規則在交通事故歸責時有著明顯的體現,它解決了長期困擾司法實踐的難題。如機動車所有人將機動車出租、出借給他人,或以買賣方式轉讓給他人但未辦理所有權登記,抑或是機動車被他人偷走、搶走,機動車所有人已脫離了對機動車的控制,他與機動車之間的控制關系已中斷,如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損害的,只能由機動車使用人、受讓人、盜竊人、搶劫人或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如,某機動車的所有人將車輛借給某個有酗酒史的人使用,結果該使用人因醉酒造成了嚴重的交通事故,則車輛所有人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不是與使用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是因為機動車的租賃、借用等情形只是機動車所有人控制關系的暫時性讓渡,法律不應讓所有人承擔與之不相稱的責任,故侵權責任法規定所有人承擔相應的責任而非連帶責任。這也可看成控制關系不法或不當轉移,應由轉讓雙方承擔連帶責任的例外。正因為規則當中有例外,例外之中有規則,法律才獲得恒久的生命力而不斷前行。
  【注釋】
[1][美]愛德華·J·柯恩卡:《侵權法》,美國法精要·影印版,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
  [2]楊立新:《侵權行為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頁。
  [3]也有觀點認為民事過錯根本不包括主觀性因素,而僅僅是一種行為的偏差,即侵害人偏離了一個正常的謹慎人所應遵循的行為標準,該觀點見于法國的行為偏差論。目前,兩大法系國家基本上都放棄了傳統意義上的主觀過錯論,而堅持以注意義務為核心的客觀過失侵權理論。
  [4][美]沃倫·A·西維:“侵權法的原則”,李俊譯,載《哈佛法律評論一侵權法學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3頁。
  [5]張民安:《現代法國侵權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頁。
  [6]參見BLACK LAW DICTIONARY,9th edition, P387.
  [7]參見百度百科“控制”詞條,2011年1月31日訪問。
  [8]同注[4],第40頁。
  [9]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27頁。
  [10]陳衛佐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頁。
  [11][美]史蒂文·L·伊曼紐爾:《侵權法》影印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頁。

還有70%,馬上登錄可查看
今后不再推薦此類內容
猜你想讀
你可能感興趣
收藏成功
點擊右上角頭像,在我的收藏中可查看
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天堂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九九九热 | 耻辱诊察室1一4集动漫在线观看 | 80岁色老头69av | yellow日本动漫免费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bd高清 | 长泽梓黑人初解禁bdd07 | 午夜免费福利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 麻花传媒XK在线观看 | 无码毛片内射白浆视频 | 张开腿我尝尝你的草莓 | 干了快生了的孕妇 | 天上人间影院久久国产 | 欧美色妞AV重囗味视频 | 熟女少妇内射日韩亚洲 |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 午夜天堂AV久久久噜噜噜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丰满人妻按磨HD | 美女医生深夜在家裸睡惨死 | 夜色88V精品国产亚洲AV | 色www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国产福利精品在现观看 | 91香蕉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网成人影院 |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98 | 国产精品看高国产精品不卡 | 无码区国产区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拍国语 | 我和黑帮老大第365天第2季在线 | 中字幕视频在线永久在线 | 久久免费电影 |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区艳妇 |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